关于公文写作的几点思考 近期,笔者偶然阅读了X高校发布的几篇公文,整体来看,效果很不理想,可以说是漏洞百出,严肃性、权威性大打折扣。 以两篇通知为例。第一篇是关于对学生宿舍实行24小时供电的通知。标题部分没有发文机关,令人诧异。主体部分内容混乱,原由、要求和注意事项交织纵横,条理不清晰;并且用词方面一会是“前”,一会是“之前”,不能够统一、严谨;还出现了“避免影响他人休息的行为”这样的病句;结尾处使用叹号也是需要考究的。落款处没有加盖公章,难以说明公文有效。 第二篇是关于调整学生进出校门管理的通知。主要问题在于一二级标题使用不当,按照规定一级标题应为“一、二、”,二级标题为“(一)(二)”,而通知中将二级标题写成三级标题的形式。其他问题如用词不严谨,比如“手卫生”应写为“手部卫生”等等。最重要的是此公文发出不足20分钟便撤回,很不严肃,这是需要追究相关责任的。此外,笔者认为“红头文件”发布须慎用,某大学的某领导小组是否应当使用“红头文件”发文需要商讨,谨慎选择。当然,也需要根据公文内容重要性以及领导小组地位做决定,不能妄自论断。 “思者常新,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公文写作必须全心投入、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公文起草者要热爱这份事业,潜心研究,真学实干,容不得半点马虎。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作文之事,贵于专一。专则生巧,散乃入愚。专则易于奏工,散者难于责效。 公文写作中几点问题常被忽视。 一是语义重复。比如公文开篇写“贯彻落实党的XXX的精神”,后文又写“全面贯彻党的XXX的精神”,这就是无效重复,很啰嗦麻烦,可以将开篇改为“按照党的XXX的精神,XXX”,这就体现出语言的妙用。 二是混沌不明。比如“强化基层一线执法队伍的统筹”,让读者模棱两可,不是很明了,可以改为“加强基层一线执法队伍建设”,这样既方便理解,又不会产生歧义。 三是表述不清。比如“成立江苏---上海XX产业联动开发小组,由江苏省政府和上海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经济信息化部门。”这样读下来,是设在上海经济信息化部门还是江苏?这就难以说清。公文起草者要站在受众角度考虑问题,让自己站在未知者角度审核公文,这样很多毛病便能够发现。 四是因果错误。比如“随着本市产业结构升级,食品药品等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现有的计量检测能力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有必要开展XX建设。”可以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和问题日益严峻构不成因果关系。可以改为“随着本市产业结构升级,现有的计量检测能力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同时,食品药品等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对XXX需求增加。为此,有必要开展XX建设。”这样因果关系清晰明了,很透彻。 五是标点问题。比如“建立健全XXX长效机制,定期沟通、协调、推进、实施、监督、检查相关改革项目。”第一个,第三个和第五个顿号要去掉,才能符合动宾搭配关系。 这些问题都是公文写作常犯的毛病,是建立在大框架没有问题的基础上,这需要不断加以完善修改,并且公文写作修改是需要不断深入的,不能操之过急,要一步一步系统化地来。比如原稿写道“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安全隐患的巡查,加大通报的力度。”细心的同志会发现后半句的问题,于是改为“发现问题及时予以通报批评”。但细想来,通报批评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后面再加上“并责令纠正”更好。 “简为文章尽境”,“删繁就简三秋树”是文章最高境界,公文写作同样如是,在去掉各类大小毛病后,能够使文章精简通达,这是最终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