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校对要特别注意这7类错误 文稿校对要特别注意这7类错误 校对文稿是秘书人员的经常性工作,看似简单,做好不易。要做好校对工作,必须在严格遵守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坚持“好疑、勤查、善辨、慎断”八字原则,防止以下几类常见的错误。 一、政治性错误 政治性差错是最严重的错误,要时刻保持“好疑”的态度,慎之又慎,决不能让其漏网。 例如,2014年11月APEC峰会在北京召开期间,某篇文章出现“21个APEC成员国国家元首和政商精英”。这一词组中有两处严重错误:第一,APEC成员中包括中国台北、香港,所以不能用“成员国”一词;第二,“国家元首”更属严重错误。由于事前已提醒检校人员APEC期间尤其要注意政治性差错,这一错误被及时发现,改为“21个经济体的领导人和政商精英”。 二、民族方面的错误 文稿中涉及民族的,必须一一认真核查,确保准确无误。这也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常识,平时注意积累。 常见的错误有,不了解撒尼人是彝族的一个分支,称其为撒尼族。类似的情况还有把“摩梭人”误为“摩梭族”,“苦聪人”误为“苦聪族”,“穿青人”误为“穿青族”,“图瓦人”误为“图瓦族”。有些少数民族地名也容易出错,比如“广西壮族自治区”误为“广西省”,“北京喇叭沟门满族乡”误为“北京喇叭沟门满族自治乡”,“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误为“黔东南侗族苗族自治州”,“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误为“双江拉祜族布朗族傣族佤族自治县”。 三、常识性和事实性错误 这类错误是文稿的“致命伤”。校对时要注意根据所掌握的知识、资料加以比较辨别。 例如,2013年8月某报刊出纪念抗战胜利的文章。文章开头写道:“72年前的这一天,日本开始了对中国长达15年的侵略。”这句话有两处与事实不符,一是“72年前”应为“82年前”,二是“长达15年”应为“长达14年”。当句子里出现时间、百分比等数字时,应该停顿一下,算一算,及时发现问题。 四、引文差错 无论是引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还是引用古诗词、文言文等,都应该注意“勤查”,进行认真核对,确保一字不差。 比如:一篇文章引用唐代诗人徐凝的《忆扬州》一诗,其中出现三处错误:“萧娘脸下难胜泪,桃叶眉头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正确的诗句应为:“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觉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还有一篇关于马年说马的文章,文中写道:“骏骨饮长泾,奔流洒络缨。细纹连喷聚,乱荇绕蹄紫。水光鞍上侧,马影溜中横。翻似天池里,腾波龙种生。”这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饮马诗。检校人员发现“乱荇绕蹄紫”好像不通,经反复核实,“紫”实为“萦”之误。 五、成语误用 对于成语,要“善辨”,不能随意改动和乱用。成语之所以被误用,主要因为没有理解其真正含义,使用时望字生义、先入为主,被其中的某一关键词诱导所致。 比如:1.“首当其冲”误解为“首先”;2.“炙手可热”误解为“热门”“抢手”;3.“明日黄花”错写成“昨日黄花”;4.用来形容美好事物的褒义词“叹为观止”误当作贬义词使用;5.“灯火阑珊”误解为“灯火通明”;6.“曾几何时”普遍被误作“曾经”的意思使用;7.“差强人意”本义表示事情结果还不错,却常被反过来当作“不如人意”来使用;8.“莘莘学子”本来已含有众多的意思,后面却偏偏再加上个“们”字。 其他常被误用的成语还有:“攻城略地”(误为“攻城掠地”),实至名归(名至实归),严惩不贷(严惩不怠),披荆斩棘(劈荆斩棘),唇枪舌剑(唇枪舌战),名缰利锁(名缰利索),甘拜下风(甘败下风),赍志而殁(赉志而殁),浴火重生(欲火重生),皇皇巨著(惶惶巨著),椎心泣血(锥心泣血),山重水复或山穷水尽(山穷水复),皇天后土(皇天厚土),分道扬镳(分道扬镖),出其不意(出奇不意),出奇制胜(出奇致胜),等等。 六、错别字 错别字是文稿的“硬伤”,要注意“勤查”勘误,加以杜绝。同音字和形似字是错别字中比较常见的: 同音字:发轫(误为发韧),杂糅(杂揉),沧桑(苍桑),宣泄(渲泄),文身(纹身),抑或(亦或),挖墙脚(挖墙角),原动力(源动力),式微(势微)。 形似字:窠臼(误为巢臼),仓廪(仓禀),镌刻(隽刻),高亢(高吭),引吭(引亢),如法炮制(如法泡制),蛰伏(蜇伏),一炷香(一柱香),住持(主持)。 七、标点符号差错 标点看似简单,在有些人眼中只是“雕虫小技”,但“小事切不可小视”。连接号和间隔号可能是大家平时不太注意的,在这里举几个例子: 连接号。连接号分为半字线(-)、一字线(—)、浪纹线(~)。标示时间、地点起止的一字线常常和标示数量范围的浪纹线相混淆,如将“2010—2020年”误为“2010~2020年”,“20%~30%”误为“20%—30%”,“3~5年”错成“3—5年”。而半字线,也叫短横线,主要用于产品型号、化合物名称、代码等项目的连接,并在复合名词中起连接作用。半字线容易和一字线混淆,比如“中国-东盟自贸区”易错成“中国—东盟自贸区”。 间隔号。如果以月、日为标志的事件或节日,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时,必须使用间隔号。如果用汉字数字表示,在涉及1月、11月、12月三个月份时,月、日之间必须使用间隔号,以免产生歧义,如“一·二八”事变。而其他月份则不用,如“九一八”不写作“九·一八”。外国人名的姓、名之间应使用间隔号,如“达·芬奇”不能写作“达芬奇”。还有些错误,则是误加上间隔号,如将“堂吉诃德”误写作“堂·吉诃德”,“堂”为西班牙语“先生”的意思,并非姓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