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官”完胜“大领导” ——一位城里大姐的座谈发言稿点评 经验交流会是党政机关常见的一种会议形式,主要内容是交流工作经验、推广成功做法。会上作交流发言的单位和干部,明面上是相互学习借鉴,暗地里也在较着劲——我要比别人讲得更好更出彩。
前不久,省领导参加中央组织部召开的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回来传达会议精神的时候,讲了会上的一个花絮:
在这个会议上,一共有7名干部代表所在地方或单位作经验介绍,其中,有6名省级干部、1名科级干部。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发言时获得掌声最多最热烈的,偏偏是官最小的那一个。
这个干部是一位老大姐,名叫孙金娣,时任南京市栖霞区仙林街道党工委书记。在我国的领导干部序列中,街道书记与乡镇书记平级,几乎属于最低的一个层级,按照正国副国、正省副省、正厅副厅、正处副处、正科副科这么一路排下来,可以说是“九品芝麻官”。
孙大姐的发言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用省领导的话来说,就是“妙语如珠,特别接地气,让听惯了官话套话的领导们耳目一新”。
百闻不如一见。省领导这样一说,顿时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赶紧找来全套的会议发言材料,认真学习了一番。
看完孙大姐的发言稿,我感到其中确实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突出地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讲故事不讲道理。道理往往从上面来,讲道理是领导们的强项。面对一群职务远远高过自己的大领导,孙大姐扬长避短,把讲故事作为“独门武器”,一上台就讲了一个故事。她说:
2010年6月5日,区委安排我担任仙林街道党工委书记,报到的第一天,就有200多个老百姓,拉着横幅、喊着喇叭,把区政府堵了起来,这件事让我感觉天都塌下来了……
这个小故事,可以说是欲扬先抑,先从“反面教材”说起,由“这么大规模的过激访,街道社区事先一点都不晓得”的问题,引出“如果再这样下去,党还要我们街道社区党组织干什么,还要我们街道社区书记干什么”的结论,创新党建工作、抓好基层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发言的每个部分,孙大姐几乎都穿插有这样的小故事,通过讲故事带出做法、带出成效、带出体会,而不是死板板地讲经验、硬生生地讲道理。
俗话说:“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孙大姐讲的故事,都是身边人、身边事,是“宅”在机关大楼里看不见的,既生动又新鲜,领导们听了自然觉得有意思。
第二,说俗话不说官话。什么人说什么话,说话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孙大姐没有把发言当作报告,没有说什么大话套话官话,说的都是老百姓的家常话、接地气的大白话,特别是用了不少比喻和俗语俚语歇后语,透着一股俏皮味,给沉闷的会场注入了生机。比如,下面这些话都摘自孙大姐的发言:
比喻:没有抓住“牛鼻子”;像吸铁石一样把每个驻街单位、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统起来”;仙林的党员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团。
俚语:找茬;不买账;滚钉板;搭把手;隔三岔五。
俗语:敢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眼睛一睁,忙到上灯;东抓一把、西抓一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竹篮打水一场空;剃头挑子一头热;打开天窗说亮话;芝麻开花节节高;当面鼓、对面锣;人心齐,泰山移;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出油;亲戚越走越近,朋友越交越深;咬口生姜喝口醋,不蒸馒头争口气;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一亩三分地。
歇后语:聋子的耳朵——摆设;提着马灯下矿井——步步深入;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下雨天拖稻草——越拖越重。
大白话:我们跑断腿、喊破嘴,白天干活,晚上统一思想、商量方案,一干就到大半夜,甚至到天亮。街道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工作的基础,各项工作都是“骨头顶着皮”,没有退路。我们街道的驻区单位“上到天、下到地”,大到高校、央企,小到夫妻店。过去、小区的业主、业委会、物业、开发商各打各的算盘、各有各的主意,谁也不听谁的,业主不满意。思想不通,什么也不中;思想一通,一通百通,办法就在其中。
这样一些话,是地地道道的群众语言,坐在办公室里是听不到的,所以大家听着特别提神、特别来劲。
第三,谈变化不作美化。没有比较就没有发言权。孙大姐的发言,很好地运用了比较的方法,每个部分都聚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先谈过去怎么样,再谈现在怎么样,通过摆事实、作比较,用活生生的变化来证明做法的有效性,这比直接讲成绩更有说服力。比如:
过去在我们街道,党员干部坐等上门多、主动问需少,工作不专心,在位不在岗,有事找不着人;有的用上网代替上门、用通话代替见面,对待群众态度不好,遇到矛盾绕着走……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让党员干部沉到群众中……我们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我们用党建引领社会组织服务……我们发动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我们写稿子、作汇报,常常面临着如何“包装”成绩的难题。不包装吧,成绩不够亮,显不出来;做包装吧,又有“过誉”之虞、“虚美”之嫌。其实,真正的成绩绝不是包装出来的。像孙大姐这样,实实在在地把变化摆出来,让听众自己去评判,这样就挺好。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让别人去评判,远远比“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效果要好。
总之,孙大姐的这个发言稿,在我们见惯了的“官样文章”中别具一格,有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又如我们吃惯了饭店里的大鱼大肉、肥腻珍馐,突然见到一盘绿油油、水灵灵的家常菜,自然会胃口大开。 附: 孙金娣在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 经验交流座谈会上的发言 仙林街道由原农牧场整体改制拆迁而来,是南京市栖霞区委区政府所在地。如何在这块土地上当好家、执好政,种好自己的责任田,是我们绕不开的问题。2010年6月5日,区委安排我担任仙林街道党工委书记,报到的第一天,就有200多个老百姓,拉着横幅、喊着喇叭,把区政府堵了起来,这件事让我感觉天都塌下来了。其实矛盾已经累积三个多月了,这些老百姓所住的小区与街道党工委也就一路之隔,距离社区党支部也只有几十米,这么大规模的过激访,街道社区事先一点都不晓得,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如果再这样下去,党还要我们街道社区党组织干什么,还要我们街道社区书记干什么? 改革都是问题逼出来的!要彻底改变街道社区党员干部眼睛不往“下”看、身子不往“下”沉、劲头不往“下”使,街道社区党组织战斗力不强、群众信任度不高这一现实问题,做到“看好自家门、管好自家人、干好自家事、确保不出事”,街道社区党组织必须“硬起来”、强起来,让党员作用发挥出来,让驻街单位和居民群众参与进来。 党的旗帜举起来,党的声音“一传到底”。过去,我们街道书记、主任天天忙着抓招商、抓项目、抓税收,认为经济是看得见的数字,成绩来得快;党建是虚事,不容易出成绩,可做可不做。虽然整天“眼睛一睁,忙到上灯”,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街道各项工作上不来,党员群众意见大。近年来,我们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指路明灯。每次习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后,我们从来不等上级通知,上午讲话就下午学,下午讲话就晚上学。我们常年开展“党旗辉映网格行”、“七一”系列活动等,弘扬红色精神,争做红色传人。 各个单位统起来,党的领导“一呼百应”。过去,驻街单位、街道社区各忙各的,谁也不管谁。我们上门服务时,有的单位还问:“怎么从来没听过大学城里还有个仙林街道?你们街道是干什么的?你们和派出所是什么关系?”听到这样的疑问,我们深感做工作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街道社区做优做强、做出影响力,像吸铁石一样把每个驻街单位、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统起来”,共同建设美好家园。我们创新网格化机制,依托网格,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家单位一家单位地走访服务,一家单位一家单位地征求意见。“亲戚越走越近,朋友越交越深”,就这样加深了感情、获得了认同、达成了共识,把所有单位、居民与群众聚拢在一起。我们优化党组织设置,建立“1+3+N”党组织架构,把党的组织体系向下延伸到每个驻街单位、居民小区、建筑工地、“五小行业”,做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我们建立共驻共建机制,通过网格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召集驻街单位、居民代表,一起商量事情、推进工作;通过走访服务不断“盘”他们的思想,把他们请到一起,坐在一条板凳上,协商解决小区里的事情。一段时间下来,小区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连物业费收缴率都提高了。 堡垒作用强起来,党的工作“一网揽尽”。做任何工作,首先就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真正让每个人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一个样,嘴上说的和干的一个样。比如,针对保洁员图省事,随手把垃圾倒在绿化带里等问题,我们“当面鼓、对面锣”,隔三岔五到街头巷尾,面对面和他们拉家常、交朋友、商量工作、解决问题。现在,大家想问题做事情都能够朝前走一点、形成结合点,对街道社区工作更加理解支持。我们抓基层基础,从科室优秀干部中“派”、社会能人中“选”、居民骨干中“推”,选优配强16名党组织负责人;取消社区经济指标等工作任务,逐年增加为民服务资金,让社区党组织有精力、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我们抓考核监督,坚持每日点评、每周小结、每月考评,选聘退休党员组建“盯得紧”督导考核队,每天到网格中“找茬”。我们抓工作推进,对街道内设科室优化重组,实现责任共担、工作同抓;把街道各项工作都融进网格,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都是网格“十联工作”办事员。2016年,街道党工委把解决地下室被抢占问题,作为检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试金石”,立下军令状,坚决啃掉这个堆积18年的硬骨头。街道主要领导带头,分片包干、挂表作战、相互竞赛,每整治成功一户就贴上小红旗,感动了群众,大家纷纷响应,由刚开始的怀疑做不下去、不配合,变成了现在的理解、参与和夸赞。 党的宗旨亮起来,党群关系“一网情深”。过去在我们街道,党员干部坐等上门多、主动问需少,工作不专心,在位不在岗,有事找不着人;有的用上网代替上门、用通话代替见面,对待群众态度不好,遇到矛盾绕着走……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让党员干部沉到群众中,坚持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上办、难在网上解、情在网中结。街道社区工作人员身穿黄马甲、党员佩戴党徽,每天巡查网格,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我们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连续7年开展“进万家门、访万家情,送万家暖、结万家亲”活动,帮助解决了7300多个问题。以前居民家门进不去,现在居民拉住你讲知心话,进了家门出不来。我们用党建引领社会组织服务,每年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协调各类社会组织,开展服务活动1000多场。群众在得到服务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党组织“零距离”在身边。我们发动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制定“居民公约”,整编组建“万家欢”“管得宽”“搭把手”等56支志愿服务队,建成36个“家风亭”“家风走廊”,如今居民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更比一年好”。
|